×

哲理文学古语(很有哲理很好听的古文古语)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5-22 05:14:29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跪求***很有哲理很好听的古文古语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4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情〉)

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17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7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17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8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19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9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20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202.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0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20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205.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20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20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0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20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2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21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2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2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2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16.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20.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2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林广记》)

22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223.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2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2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22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228.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229.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23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23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吴承恩(西游记))

232.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吴承恩(西游记))

23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234.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23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36.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清郑板桥对联)

23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23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23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240.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品画))

2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4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24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245.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247.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48.鲁迅名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249.毛泽东诗词名句: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二、哲学思想文言文

1.哲学古文大全

瞻彼淇奥,绿竹猗( yī)猗( yī)。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湛奥》)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於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诗经·大序》) 3.鹤鸣于九皋(1)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3),其下维择(4)。它山之石(5),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吁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诗经·大雅·抑》) 5.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

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

靡明靡晦。式号式呼。

俾昼作夜。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 21.祸兮福之所倚。

2.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论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链接:百度百科-道德经

参考资料链接:百度百科-老子

3.十篇超短小的文言文

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四、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参考资料:/2%B0%D9%BA%CF%BB%A8/blog/item/59b5b7db30daab62d0164ecf六,『原文』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译文』从前有一个到邯郸学习走路姿势的人,没有学会他们走路的姿势,又忘记丢失了自己原来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陆绩怀桔七,『原文』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以遗母。”

术大奇之。『译文』陆绩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

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

4.谁能给我几篇短小的有哲理的文言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5.结合一篇古文谈谈里面的人生哲学

哲学的体会有时候很难用言语说出来的,何况需要200字.庄子的树,鹅之说很能表现为人之道,树没有用而不被砍,颐养天年.鹅却因不能下蛋而被杀.一个讲究“无才”才颐养天年,一个讲究“有才”才不会被杀.关键在于时空的把握,不在于有才与无才,有无本来就是一体,哲学的魅力在于总能指导下一步动作,指导下一段要发生的事情,它所体现的是规律,这也是道德经所提的道,无形却表现于有形之中.我不知道如何阐述非常规与常规的道,是因为它本身就不知道如何去阐述,但不管是常规还是非常规,重要的是去看待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从中体会自然之道,进一步指导自身的思想.。

6.哲学、思想古汉语中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拒斥形而上学。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象: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之形。——《说文》景象,现象,哲学道理。

我们以身观之的全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

为之大象有形。

也就是我们身体所能通达的范围。(大象有形)

或者是我们身体知觉的部分现象。(大象有形)

不然就不能说:“大象无形”了。

7.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

三、要一个哲理散文,带点评的!!!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文一

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人们可以引发诸多话题。请看著名作家徐迟是怎样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的——

枯叶蝴蝶

徐迟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们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它装假作伪这种行经是超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碟,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转摘自《语文快餐》1999年第6期)

[解读]

本文脱开了借赞美蝴蝶来歌咏爱情的框架,也没有落入因枯叶蝶濒于绝种,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而是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三段,作者从节肢动物的生物属性延展至人类社会,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文二

赏花观树,脱口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不料园主一语惊人,引发了“我”关于“完美”的一番思考——

花与树的完美

林清玄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

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

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原载《长江日报》)

[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细细思量,这话极有道理。花美自不待言,单说那树:或娇嫩稚美,或伟岸壮美,或娉婷婀娜,或遒劲奇峭,即便是伤痕累累的古树,亦不乏沧桑、龙钟之美。花无丑花,树无丑树,那么人呢?为什么会有“是非、善恶、高低、美丑”之分呢?不同的思想意念使然。花与树的完美,源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完美之路”。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啊。文章虽短,但清新的文笔,委婉的警语,一如“清水芙蓉”,临波照影,亭亭玉立。

文三

一场大雨过后,拿伞的旅行者被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什么也没拿的又会如何呢?请你阅读——

三个旅行者

王晔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满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被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我走在泥泞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被淋湿而是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原载《中国青年报》1999年9月1日)

[解读]

这篇寓言,也许没有给我们太多的形象艺术的美感,但给予我们的思想启迪是深刻的。三位旅行者,前两位都有所恃,因其有所恃,就放松了戒备,故而在其优势的地方出了岔子。第三个人全无所恃,故而能处处小心谨慎,安然归来。所以文章总结说:“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这段话包孕哲思,精警有味。文四

爱是伟大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时间使爱永恒,爱就像美酒,时间越久就越甘醇。这一哲理并不深奥。但怎样把它说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呢?请读一读——

时间和爱的故事

佚名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

下来,她想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

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站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了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想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到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

“时间?”爱问道,“为什么他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1年第5期)

[解读]

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荒凉的孤岛上,“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小岛快要下沉了,爱向各种人求救。富裕表现出的是贪婪自私,虚荣表现出的是不近人情,悲哀表现出的是消极萎靡,快乐表现出的是忘乎所以。只有时间,宽厚,仁慈,博大,乐于助人,解人危困。在这里,时间是真的代表,善的凝聚,美的化身。时间永恒,爱心伟大,时间使爱美丽,爱使时间增辉,时间和爱谱写了一曲美的旋律。

文五

一尊原价是5000元的佛像,最终仅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且卖主还“高兴得不得了”。这种情况竟发生在卖主未陷于贫病交迫而难以度日之时,实在令人深思——

反弹原理

许海维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原载《年轻人》2001年第9期)

[解读]

这个原本让人难以置信的结局,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下,被演绎得合情合理。作品虽只六七百字,内涵却很丰富。佛(智慧者的象征)的成功,正是由于他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自信心被毁,人就变得软弱可欺,不堪一击。而人的自信心大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佛依次派弟子下山与老板侃价,其目的正是为了摧毁老板的自信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好利”的老板怎能不忧心忡忡呢?古语云:“无欲则刚。”欲望太强的人,必然患得患失,必然瞻前顾后,必然胆小易败。内心软弱,被人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与其说是佛战胜了老板,倒不如说是老板自己打败了自己!

当然,故事还告诉我们,世上的财物在智慧面前都是卑贱的。智慧是无价的,它既能点石成金,也能将黄金化为粪土。

文六

当你感到了无兴趣、萎靡不振甚至痛苦不堪时,请想一想,是不是你面朝的“方向”不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需要把自己“走路”的方向作一个——

180度转弯

吴静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后来还有很多人也说这句话,但方式不同。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镇给失业家庭发放50美元补助,一个镇宣布为“救济金”,一个镇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50美元是同样的,但效果却是判若霄壤。

你听过两个推销员派去非洲卖鞋的故事吗?其中一个推销员在拍回公司的电报上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个人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

当你看到半杯水时,你会怎样形容它?是一杯半满的水,还是一杯剩下一半的水?当你想到交通信号灯时,你先想到红灯还是绿灯?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赫拉克利特那样一条路,而且必须作出选择:上坡?还是下坡?关键要看我们面朝哪个方向。

如果不是有心,人们很难感觉到生活之路两端的“海拔”不同。有一位母亲干脆把这种差别放大,一端高耸入云,一端就在脚底,为的是让人触目惊心。她给随夫远在异乡极度无聊的女儿回信说:“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

女儿把母亲的话看了又看,觉得自己很惭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

于是她不再抱怨屋外的高温,走出屋外,和邻近的印地安人交朋友,并请他们教她如何织东西和制陶。刚开始时,彼此还有点生疏,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她对这些真有兴趣,他们也真诚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地安文化、历史、语言及所有有关印地安的事物,这块曾让她感到痛苦的地方变得神奇美丽。

当我们感到了无兴趣时,就应想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等于把自己走路的方向转换了180度。意识到这种转弯,或许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转摘自《读写天地》2002年2月6日)

[解读]

这是一篇富含生活哲理的短文。“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一端通向坡顶,一端伸向坡底,你说这是上坡的路呢,还是下坡的路?如果认定是上坡的路,你就会费力去攀登,尽管汗流浃背,最终将爬上坡顶,到达新的境地;如果认为是下坡的路,你顺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样的,对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个方向”,一定要朝上,朝向积极的方向,这样才可“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文七

两只“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白天鹅,在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竟被被异化成“长着翅膀的白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从下面一篇佳作中寻找答案——

白天鹅的记忆

从维熙

来到南方,是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天鹅宾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天鹅。

1964年,我在一个劳改农场改造,第一次见到那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队大队部的葡萄架下。我隔着铁丝网,神往地望着白天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心里不禁自问:蓝天才是它们的故乡,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然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漫步的地方;露珠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畔,那儿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什么你要眷恋这个鬼地方呢?

后来,我知道了:原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它们来自天茫茫野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儿的劳改农场捕获了它们,场长从兴凯湖调往我们所在的劳改农场时,把这“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仆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移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忧虑的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它们天性中的善良,被岁月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天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竟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的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袭击。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犹如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衣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之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狐疑:

“这还是天鹅吗?”

“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着翅膀的白狗!”

5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那儿块块沼泽,如同大翡翠中镶嵌着的一块块宝石;它们在那野花盛开的水泊旁,交颈而亲,合翼而眠。那姿态像是无数下凡的安琪儿入梦。在这美丽的群落中,总有一个“哨兵”站岗,它们警惕人类,它们警惕枪口,它们警惕秃鹰,它们警惕野兽。他们从不惊扰邻居,他们从不吞噬同类,它们从不以鸟类王国皇后自居,它们从不趾高气扬,自喻为“羊群中的骆驼”。

据萝北草原的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天鹅。他说此种鸟类不仅羽毛如雪,还有代其他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有的“娘”把娃儿生下来后,一扑楞翅膀飞了。白天鹅则扮演“娘”的角色,把其他鸟类家族的后代孵化出来。群居草原和与囚徒为伍的白天鹅,反差如此之大,简直令人吃惊!

仔细想想,似乎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地壳喷出炽热的岩浆可以造山,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可以碾成面粉;美丽的天使安琪儿,在主人驯化豢养以及囚徒们的挑逗凌辱之下,就不能改变它那颗善良的灵魂吗?它最初是出于生存本能的反抗,久而久之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首先对其进行袭击!

大约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天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在天空徘徊良久之后,终于有两只飞落下来,大概是想来叙叙手足之情,但它们刚刚落地,两只在囚笼旁生活的天鹅,则像凶神一般,与看望它们来的两只天鹅,摆出武斗架式。飞下来的天鹅鸣叫着说着天鹅家族才懂的语言,但这两只“地鹅”,则已完全丧失了天鹅家族的一切属性,将飞来的兄弟姐妹,叼下来一团团白色的绒毛。飞来的两只白天鹅历经惊愕之后,终于起飞了。但这时猎枪响了,这对来探望家族兄弟的美丽天使,双双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枪声惊醒了我的梦,于是我想起了文学的使命。

善与恶。

生与死。

(转摘自《课外美文》)

[解读]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丑陋的环境会把善良变成邪恶,缺乏道德的行径会将美丽推向死亡。在详细叙写“群居草原”的和“与囚徒为伍的”两类天鹅的极大反差之后,作者以六个字分成两行收束全篇,点明“善与恶”“生与死”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严峻主题,直似重锤击打,令人怦然心动。

文八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作者投下的诱惑读者的第一块“香饵”。请你看清下文的题目——

救人一命

阮红松

在南方某城一家旅馆门口,一个小伙子由于极度饥饿走到这儿走不动了。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但街道上人来人往,仍车流如梭。进出旅馆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或疲惫不堪,没人注意这个饿得残喘的小伙子。小伙子是湖北荆州人。因高考失利与家人赌气只身来到南方。他天真地以为凭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到南方肯定会找到一口饭吃。但他到这座小城三天以后,竟然连洗碗扫地的工作也没找到。更糟的是他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下火车后身上就只有一顿饭钱了,也就是说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饿了两天了。在饥饿难耐的日子里,小伙子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宁愿饿死也不乞讨。这天晚上,小伙子感觉自己撑不住了,每走一步,身上就淋雨一般出一身虚汗,他不得不蹲在地上喘一会儿。

小伙子的痛苦引起了旅馆门口一个水果商的注意。水果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从一家国企下岗以后就在这儿支了个水果摊儿,养活着自己和一个瘫痪在床的丈夫,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水果商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小伙子,见小伙子在旅馆门口蹲了一个多小时,又不像要投宿又不像要等人,而且神态是那么地痛苦,水果商起了恻隐之心,向小伙子走去。

经过再三询问,小伙子吞吞吐吐向这个热心肠的大婶诉说了自己的窘境。听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水果商沉吟着,但她还是从口袋里抠出5块钱,对小伙子说:“你到前面小吃摊买盒饭吃吧。”小伙子望着水果商,脸顿时涨得通红,眼中很快溢出泪水,但他没接钱。水果商毫不犹豫地将5块钱塞进他手里。

小伙子买饭去以后,水果商坐在摊位前唏嘘感叹,她由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想到自己的女儿,想到在下岗初期家里最困难的日子里,女儿也曾经利用假期出去找临工,水果商觉得刚才给小伙子的钱太少了,去找那个小伙子,从水果摊可以看见那个小伙子正坐在不远处一个小吃摊前吃饭。水果商飞快地向小吃摊走去。就在水果商刚刚来到小伙子身边的时候,旅馆门口突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失控的出租车狂奔而来。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出租车一下子撞在水果商的水果摊上,将水果摊给撞飞了,水果商刚刚坐过的那把椅子在车轮下瞬间成了一堆碎片。

水果商和小伙子都看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边,有人不停地说:“卖水果的大姐成天像泥人一般坐在这儿,这会儿却鬼使神差地离开了,她命大呀!”

水果商惊愕片刻,热泪盈眶地同小伙子拥抱在一起。

(原载《芳草》)

[解读]

这一篇《救人一命》,旨在倡示一种人类的良知。作品的标题,好就好在有双关意义。粗粗读来,觉得是水果商救了小伙子,小伙子又反过来救了水果商一命,再细细一想,其实是水果商的一念善心拯救了自己。这标题贵在用四个字,蕴涵了偶然性的哲学命题。当前,由于普遍受到因果报应并不灵验的认识的影响,不少人失去了怜悯之心。但是作者相信并呼吁:作恶者终究难逃其咎,而善行总会有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