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用粤语读古诗文 什么样的古诗适合用粤语读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5-23 19:28:01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广东古代是百越之地,为何粤语读古诗却比国语还押韵

这是因为粤语是因为南迁的中原人与当地百越民族交流而形成,保留了大部分的古汉语的发音,而中原因后来胡人进出,在仄、平、入声之中发音改变,汉语言发展成普通话,所以用粤语读古诗比普通更为押韵。

粤语,语言之中的化石

其实很多地方言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语调发音,特别是南方地区,因秦的统一,南方流入大量的中原人,带来的中原文化和中原语言,与当时民族形成新的语言体系,这些语言体系流传下来,多少都带了古汉语的发音。就如吴语,呢喃动人,把古汉语的浊语保留得非常好,而粤语,也是汉语发展的一块“活化石”。粤语之中的平仄声,保留得很好,入声完全的保留着,所以用粤语来读古诗的话,古汉语之中的平仄调更能体现出来,听起来比普通语更押韵。

粤语读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从粤语的发展史来看,粤语最初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最初在广西梧州有了雏形,而后南迁进入同是百越地区的广东,保留了大量中原雅言的发音。而中国古诗词文化之中,对于律诗的发音韵调都非常讲究,既要平仄又要押韵,就如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来说,在发音之上非常明显的就是流和楼,在粤语之中,这两个字的发音一样,而普通话却是liut和lou,诗词之中的对偶平仄讲究精确,用普通话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押韵了。

那为什么中原的普通话反而没有保留古汉语的发音呢?那是因为自古中原就是人人相争的地方,后来少数民族有胡人进入中原,胡人学习的时候把仄声入声都读成了平声,以致于普通话中的入声消失,若是喜欢古诗词,可以学习一下粤语来读,更有韵味哦!

二、说粤语是古汉语的可是为什么古诗古文没这些

1

本来不想说的,怕广东同胞不高兴,但看到这么多傻X天天在这搞对立,闹分裂,感觉不说不行了。个别白吃我现在郑重告诉你,用粤语读古诗词之所以感觉比较押韵不是因为粤语更接近古汉语,而是因为粤语发音都差不多,所以怎么读怎么押韵。要证据吗,说一个不好的事,就是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美国对华人有很多刻板印象,包括眯眯眼、长得都一样、ching chong……其中这个ching chong就是用来嘲笑华人口齿不清的,而我们知道对于不少美国人来说,所谓的中国话其实是粤语,这点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出,比如死神来了几就有这么一段。在美国还有一种歧视性说法是华人不会发r,因为粤语中没这个音,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其实语言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方言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而普通话可以说是集方言之大成者,推广普通话自然没错,保留方言也没错,我一在东北某地呆了好几年哥们有次跟我说,他坐船回来时在船上听到有人讲老家土话差点都哭了,原谅我们是小方言,从市郊开车走两小时方言就废了。但是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那就是甄嬛传里的那句话,贱人就是矫情。

2

广东人是怎样来的?

如果人类起源非洲,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跑到东亚来?

因为中国人体格不够强壮,被迫远走黄土高原?虽然总体上中国人体形不够黑人和白人强壮,但中国人抗病毒能为比其他人种要强。因为只有身体相对强壮的人才能走到中国。

不管怎样,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

到秦国统一中国后派出大量垦卒到广东开荒。这些人都来自其余六国。这些人说的话可能就是广东话了。

无疑,广东人比中原人幸福,他们远离战争。

你看,到宋朝未年,又有大批中原人南下避元蒙。

这批中原人比当时广东人更强势。有些村很奇怪,比如明明叫陈村但村民却不姓陈。是后来的中原人把原来的村民赶走了?不知道啊。

从快,宋时南下的人就在广东成主流,这一点从许多广东人的族谱里可以找到答案。但说的话可能依然是学本地人说春秋战国时六国的话。

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芳后世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写的。

3

相对接近古音不见得高人一等,认为粤语更接近古音只是根据个人所知就事论事而已。即便接近古音,也不一定很有文化,说一种语言比较有文化,其实是这个语言蕴含了比较多有文化的概念,直接点的表现就是这个语言里诞生了许多有文化影响力的名人,诗人作家哲学家等等,他们的作品用这种文字写成。希腊语有文化不?那是因为希腊语里诞生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名人,说英语有文化其实也考究不出跟语音语调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是英语世界里的众多巨著,有莎士比亚奥斯丁毛姆等等大作家的作品打造了英语的文化地位。

如果说粤语有文化,那就应该看看粤语作家哲学家里诞生了多少名人名著,比较遗憾的是,当代中国文学哲学的名著,几乎没有用粤语写成的,尤其港式文本用语现在还做不到言文合一,充斥了大量“咩啊”(什么啊)“系边树啊”(在哪里啊),古今中文字典里根本找不出咩=什么,边树=哪里的用法,这种用中文字去拼口头语的做法泛滥于文本上,怎么看怎么像没文化的表现。

所以陈小春找几首古诗说更押韵然后得出粤语更有文化的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香港人的粤语文本充斥了大量乱七八糟的拟声词,用中文字拼写粤语口语等等粗糙的用法,是完全败坏了粤语的文化观感。

如果想让粤语真正显得有文化,香港人就先把香港报纸中大量不符合自古中文字典用法的拟声词、生造字、白字给清一清吧,然后诞生几个粤语的大作家哲学家,不需要别的乱七八糟理由,旁人自然会仰望粤语的文化地位。

首先,汉语读音从先秦到现代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的。其次,说唐诗用粤语读起来比较顺并不是没有根据。《广韵》,《切韵》两部书就是唐宋时期记录读音的书籍,同时通过人口迁徙的调查,所以现代很多学者推测粤语更接近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当然也只是相较于北方方言更接近,南方方言普遍都保留着一些古音,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保留了不少古音。而北方方言之所以变化相对较大,是因为自唐代以后,北方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势必会影响语音的变化。而南方环境较稳定所以变化比较小,但南方有许多不同民族族部落,各部落口音不同,在交流中多少也会有一些变化的。而我们今天各地区的方言是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当时有很多欧洲传教士用拉丁文为中文读音做了标注,所以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至于对先秦时期汉语发音的考察就不那么容易了,学者们只能通过唐宋时期汉语发音及调查历史上与汉族来往较多的外民族语言的语音等等为依据向上倒推,想要完全还原当时的汉语发音基本不可能了。题主不妨百度上搜一搜上古汉语朗读和中古汉语朗读,有很多相关视频音频。

没有经过具体的考据,但是粤语里面确实蛮多比较老的词,比如衣服叫“衫”,“什么时候”叫“几时”,与明月几时有等是有相关的。

又有许多是押韵,比如木兰诗,前面两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小时候总是想把“织”念成JI,这样才跟前后的“唧、息”顺啊~后来用粤语念了下,真是毫无违和感,再一路往下读,“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其中“兵、名,兄,征”在粤语全部押韵,最有意思是,最后的“征”字与其普通话中的第一声不同,在粤语中很容易读成重音,念着就出来一种力量感,让人感觉到彼时的木兰是有种决心在的。哈,发现这点后内心简直狂喜。

当然,也有一些用粤语念并不押韵,大约也要看诗词的时代吧,并且粤语也一直在演化

用江西抚州话读,完全押韵。并有入声。

但这能说明什么…全国七大古汉语,并不是只有粤语。

听上古汉语,都觉得自己在听俄罗斯语呢…

汉字就是如此有魅力,不管你的语言是什么,字却相通。

三、什么样的古诗适合用粤语读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自宋代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粤读提示:

苏东坡晚年被贬官广东惠州,因此与岭南结缘。他在惠州不但创作了将近600件诗文书画,还促成了一千多年前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工程。广州六榕寺也因苏轼的题字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惠州一绝/食荔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佳句。传说他在岭南地区听到当地人用粤语说“一啖荔枝三把火”,听错了才写成此诗的。其中的“啖”字今天也常见于粤语,“一啖饭”就是“一口饭”的意思。

“胜”字粤语有两种读法,一种读与“性”[sing3]同音,如胜利、胜出;第二种读与“升”[sing1]同音,如不胜感激、不胜其烦、胜任等。在这首宋词中,采用第二种读法。

“绮”[yi2]字粤语与“椅”同音。普通话要读[qi]。这点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