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美的家室环境句子(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5-10 09:25:26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抽出了她那柔嫩而纤弱的枝条。今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飘飘洒洒的,玄武湖畔一排排柳树隐没在茫茫的细雨之中,渐渐地消失在雾里。

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苇边钻出来放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无边无际的平原平坦、广阔,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墨绿色的大翡翠圆盘,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二、形容古村落的优美句子

形容古村落的优美句子如下:

1、农奴小屋都显着衰朽的景象。木材是虫蛀,而且旧到灰色的。许多屋顶好像一面筛。有些是除了椽子之外,看不见屋盖,其间有几枝横档,仿佛骨架上的肋骨一样,到处没有窗玻璃。

2、古人诗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就是似诗如画婺源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3、婺源沱州乡理坑村,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人烟茂密,科第蝉联,簪缨奕叶。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宦擢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4、古村落以“箬皮街”为轴线,大小40多条街巷呈技术布局,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凝集性。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犹如迷宫。

5、离江湾镇十里的汪口村是个商埠名村。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养源书屋以及民居、商铺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筑11幢,清代建筑253幢。

6、汪口,古称“永川”,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材落背告的后龙山,呈五级升高的台地。江湾水汇入段莘水以后,在村南侧由东向西流过,时净如练的河水因村对岸的向山阻拦出现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

7、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是一个商业贸易集镇。

8、这里安静清洁,不积灰尘,不生蛛网,蚊蚋不入,连鸟儿也不来搭巢。据说是由于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在祠堂某些空间形成特殊的空气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脑气味,才形成如此优异的保洁环境。

9、出婺源县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迁入,才改叫延村。位于山谷平川里。南北两面不远就是山,山在村东互相逼近,挤成斜向东北的峡谷。

10、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筑群重点保护村。俗话说,无“徽”不成镇,婺源古属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当年“徽商”中的一支劲旅。

11、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元末年(约1199),先祖由长田村迁来。多俞姓,俞音谐鱼,“鱼”思溪水,故名思溪。整个村子设计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风雨桥。进村必须过桥。

12、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规模庞大,造型考究。木制的二层榀架,外围以高耸的出山马头封火墙。住宅紧挨着住宅,封火山墙也是宅第之间的界限。表条石门框门楣,水磨青砖雕琢镶嵌装饰的门楼。

13、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铺墁。即使雨雪满天,在此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赏可以不湿。

14、思溪延村的古建筑有一种“集体”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南唐诗人延巳的这一名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建筑的延绵无尽。婺源乡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几许?委实使身临其境的游人颇费思量。

15、婺源曾属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商人们在外地挣了钱,便回家修造氏族宗祠、家室府第,使得明清建筑遍及全县。这些古建居民,至今相当完整地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三、文言文翻译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

1、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如臣之比,赵咨所云:车载斗量,不可数尽。(《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2、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3、子如能自厉改,甚有声誉,发摘奸伪,僚吏畏伏之。(《北齐书·司马子如列传》)

4、(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清代方苞《再至浮山记》)

5、今少傅丞相福国陈公序其篇端,所以发挥引重,固已尽其美矣。(《丞相李公奏议后序》)

6、英,姓崔,(字俊臣。世居真州。以父荫补永嘉尉,)挈累赴官,(不自慎重,)为舟人所图,沉英水中。(家财妻妾,不复顾矣。)幸幼时习水,潜泅波间,度既远,遂登岸,(投民家,举体沾湿,身无一钱。赖主翁见怜,易衣赐食,复赠盘费而遣之。英遂问路出城,)陈告于平江路,(令听候,一年杳无消耗,惟卖字以度日。非敢谓善书也,不意恶札上彻钧览。)(冯梦龙《情史》卷二情缘类“崔英”)

7、一月中失膳饮节,违高堂定省者,旦旦然矣,而还暇课农巡乡如古循吏之云乎矣?(清代袁枚《答陶观察问乞病书》)

【原创参考译文】

1、(臣在本朝的那些日子里,不过充数当一个官。)说到宗庙制度的齐备,百官人材的充足,就好比鸳鸾羽翅相接、杞树梓树绿阴一片。像臣(侍中尚书令东平王元略自称)这样的人,用赵咨的话来说,是“车载斗量,不能尽数”啊。

注释: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社稷宗庙之辉煌,百官装束之富丽。指思想上的造诣,泛指高深的境界。语出《论语·子张》。

鸳鸯:比喻贤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范祥雍校注:“鸳与鵷通。鸳、鸾皆凤族,以比喻贤人。”

2、梁朝的达官大臣们过于骄矜自尊,但看见元略入朝,无不对他的举止表示敬畏。

注释:

朝贵:朝廷中的权贵。

3、司马子如能够慰勉警戒自己勇于改错,非常有声誉。(他能)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他的属官们都敬服他。

注释:

自厉:慰勉警戒自己。

发摘:揭发;纠举。

奸伪: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僚吏:属吏;属官。

畏伏:敬服。伏,通“服”。

4、(这里是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有无所借助,)所以有辛到达的就少了。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

注释:

曷若:何如。

猝至:突然而至。

5、现在太子少傅丞相福国公陈先生在开篇为他的文集作序言,这是用来宣传弘扬他文章的精义,同时也是对他的称引推重,这本来就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事情了。

注释:

所以:用来……的东西(办法)。

发挥:阐发,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引重:标榜;推重。

6、我(崔英自称)姓崔,(字俊臣。世代居于真州。凭借父亲的荫功补任永嘉县尉,)携带家室(到永嘉县)赴任,(途中因为自己不够慎重,)被船夫盯上,将我沉入水中水中。(家财和妻妾,也不能再照看了。)幸而幼时熟习水性,在波浪之间潜游,游得度远了以后,才敢登岸,(然后投宿民户家,全身都沾湿了,而且身无分文。依靠主人家老人可怜我,给我换了衣服,赐予我食物吃,又赠与我盘缠然后打发我(上路)。于是我就问着路出城而去,)到平江路去告状,(官爷让我听候消息,过了一年还是杳无音讯,只得卖字来度日。完不敢说字写得好,也没想到我拙劣的书法得到长者阅目。)

注释:

挈累:携带家室。

舟人:船夫。

陈告:告状。

消耗:消息。

恶札:拙劣的书法或文笔。亦用为谦词。

钧览:对尊长阅览的敬称。

7、一月中失膳饮节,违高堂定省者,旦旦然矣,而还暇课农巡乡如古循吏之云乎矣?

一个月之中不得不失去饮食的规律,而且不能够对高堂父母行晨昏定省的孝礼,每天都是如此,还有时间像古代所说的守法循理的良吏那样督责务农、巡行乡县等等吗?

注释:

高堂:指父母。非专指母亲。

定省:指晨昏定省。《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郑玄注:“定,安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后因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

课农:督责务农。

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

云乎矣:也说云乎哉。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追光寺

【原文】

追光寺,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①之宅也。

略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神龟中为黄门侍郎。元乂专政,虐加宰辅,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就,衅起同谋。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萧衍素闻略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赡,甚敬重之。谓曰:“洛中如王者几人?”略对曰:“臣在本朝之日,承乏摄官,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如臣之比,赵杏所云②:‘车载斗量,不可数尽。’”衍大笑。乃封略为中山王,食邑千户,仪比王子。又除宣城太守,给鼓吹一部,(左佥右刃)卒千人。略为政清肃,甚有治声。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寻迁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孝昌元年,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略归国③。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萧衍谓曰:“胺宁失江革,不得无王。”略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乞还本朝,叙录存没。”因即悲泣,衍哀而遣之。乃赐钱五百万,金二百斤,银五百斤,锦绣宝玩之物,不可称数。亲帅百官送于江上,作五言诗赠者百余人。凡见礼敬如此比。

略始济淮。明帝拜署侍中义阳王,食邑千户。略至阙,诏曰:“昔刘苍好善,利建东平④;曹植能文,大启陈国⑤,是用声彪盘石,义郁维城⑥。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藩华,门勋夙着,内润外朋,兄弟伟如。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往虽弛担为梁,今便言旋阙下,有志有节,能始能终。方传美丹青,悬诸日月。略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故封义阳。然国既边地,寓食他邑,求之二三,未为尽善。宜比德均封,追芳曩烈。可改封东平王,户数如前。”寻进尚书令、仪同三司,领国子祭酒,侍中如故。略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言论动止,朝野师模。建义元年薨于河阴,赠太保,谥曰文贞。嗣王景式舍宅为此寺。

【注释】

①东平王略:《魏书》卷十九下有传。

②赵咨所云:赵咨为汉末人,仕吴,官至都尉。建安二十五年(220)奉命使魏。魏文帝问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咨答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注)

③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畧归国: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南叛乱之际,萧衍派遣豫章王萧综镇徐州。而萧综投降于此魏,其长史江革等将士五千人成为此魏俘虏。明帝下令遣返江革等,因以征召元略。(《魏书》卷十九下)

④刘苍好善,利建东平:刘苍为东汉光武帝第八子。封为东平王。苍好经术,曾与公卿共定南此郊冠冕车服制度。汉明帝问曰:“处家何者最乐?”苍答曰:“为善最乐。”(《后汉书》卷七十二)

⑤曹植能文,大启陈围:曹植为曹操幼子,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魏明帝太和六年(232)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魏志》卷十九)

⑥声彪盘石,义郁维城:盘石与维城,均指王族在各地封为藩王,使中央集权的体制得以稳固。

【译文】

追光寺,位于寿丘里,原是侍中尚书令东平王元略的宅邸。

元略生来就很出色,年幼时已显得老成持重。博通群书,好道不倦。神龟年间任黄门侍郎。当元乂垄断政权、对宰相下毒手之际,元略秘密地与他的哥哥中山王元熙一起,打算仗义起兵,向元乂这个在君王左右的恶人问罪。然而这番雄图没有成功,反而在同谋者内部发生了纷争,元略的四个兄弟全部遇难,唯有元略只身逃命到江左。萧衍对元略的名声素有所闻,看到他器度宽弘优雅,富于文才学识,对他非常敬重。萧衍问他:“洛中像您这样的人有几位?”元略回答说:“臣在本朝的那些日子里,不过充数当一个官。说到宗庙制度的齐备,百官人材的充足,就好比鸳鸾羽翅相接、杞树梓树绿阴一片。像臣这样的人,用赵咨的话来说,是‘车载斗量,不能尽数’啊。”萧衍听后大笑。于是封元略为中山王,给予食邑千户,待遇相当于王子。又任命他为宣城太守,给予乐队一部和仪仗兵千人。元略行政清正严明,很有政治声誉。梁朝的达官大臣们过于骄矜自尊,但看见元略入朝,无不对他的举止表示敬畏。不久,元略转任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孝昌元年(525),明帝赦免吴人江革,以此作为交换,请求让元略回国。江革这个人是萧衍的大将。萧衍对元略说:“朕宁愿失去江革,却不能没有中山王。”元略回答说:“臣的家里遭遇灾难,亲人的白骨还没有埋葬。乞求让我回到本朝,料理生者与死者的事谊。”不禁悲泣泪下。萧衍哀怜地让他回国。于是赐给他五百万钱,二百斤金,五百斤银,锦绣珠宝等物品更是数不清。萧衍亲自带着百宫到长江边送行,有一百多人作五言诗临别相赠。元略所受到的礼遇大凡如此。

元略才渡过淮河,明帝就任命他为侍中、义阳王,赐给食邑千户。元略来到朝廷,有诏书谓:“过去刘苍(东平王)好善,有利地建成东平封地;曹植(陈思王)能文,大大地发扬陈国的声望。所以,他们的名声道义是盘石之宗和维城之族的荣耀。侍中义阳王元略,其品德是诸侯的精萃,一门的功勋早已著称。他内润外朗,兄弟都很英俊。既然见义忘家,为国舍命,那种不朽的忠烈何日能忘!过去虽然一度在梁朝休闲,现在又返回朝廷,这堪称有志有节,善始善终。正应流芳史册,如同悬挂于曰月上那样不可磨灭。元略稍前尚未抵达的时候,真诚求归,树立名节,因此封为义阳王。可是封地不仅边远,而且俸禄需靠其它郡邑提供。考虑过另外雨、三处地方,都不如意。应该依照德行选相称的封地,对昔日的功勋追加荣誉。可改封东平王,赐给食邑的户数同前。”不久,晋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兼任国子祭酒,侍中的职位不变。元略从容闲雅,出自天性,离开南方回到北方后,气度更加高迈,他的言论和行为成为朝野的楷模。建义元年(528)在河阴逝世。追赠太保,谥文贞。继承王位的景式献出住宅作为此寺。

再至浮山记(1)

【原文】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2),数言白云、浮渡之胜(3),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4),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5)。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6),心融神释(7),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8)。吾常闭特室(9),外键以避之(10)。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11)!”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12)。”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13),始荷圣恩,给假归葬(14)。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15),因展先墓在桐者(16)。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17),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18),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19);惟子厚所经(20),则游者亦浮慕焉(21)。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22),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23)!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24)。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注释】

(1)浮山:又名浮度山、浮渡山,在安徽省桐城县东九十里,有奇峰七十二,为桐城之胜。

(2)未生:左待,字未生,桐城人,方苞好友。北固:刘北固,字辉祖,安徽怀宁人,方苞好友。

(3)白云:白云岩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为当地名胜之一。

(4)康熙己丑: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5)宗六上人:名叫宗六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别称。

(6)木末:树梢。

(7)心融神释: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

(8)士女:男女。

(9)特室:独室。《庄子·在宥》:“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

(10)外键:锁上外门。

(11)败坏:山有名,则游人杂至,破坏了清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12)“是宗六”句:意为自己有文名,为《南山集》作序,结果被牵连下狱,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13)雍正甲辰:雍正二年(1724)。

(14)“始荷圣恩”句:方苞在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出狱后,家属族人被迫入旗籍,羁留北京,不得回乡。雍正皇帝即位后,特赦方苞族人归籍,1724年(雍正二年),又给假一年,准其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

(15)卜日:选择吉日。

(16)展:察看。

(17)一昔:一夜。

(18)百粤:即百越,秦汉以前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族繁多的越族。此处指古越族所在的地区。

(19)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柳:柳州,治所在今广西省柳州市。比胜:并胜。指上述百粤、楚、蜀各地山水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并胜。

(20)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解(今山西货运城县解州镇)人。柳宗元因遭宦官贵族集团打击排斥,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为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以永州、柳州山水为内容写过不少著名的游记,这些山水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

(21)浮慕:虚慕。意为一些人并非真的对永州、柳州的山水有切实的感受,只是因为它们曾为名人所游赏而慕名往游。

(22)曷若:何如。

(23)猝至:突然而至。

(24)无以至:无法更改。意为宗六和尚说的话,到底还是正确的。

【译文】

从前我的好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城,多次说白云、浮渡是当地名胜。曾相约一道在那里建个房子、种种地。康熙己丑年,我到了浮山,左、刘二位君子外出还未回来。我就独自与名叫宗六的和尚一道出游,每当天朗气清之时,我们就走到浮山下,浮山的峰影倒映入方形的池塘,等到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就坐在华严寺门楼或廊下,望着浮山的最高峰出现在大叔的树梢,感到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那种美不可言喻。我要走了,宗六和尚对我说:“此山之优美,是我所从未亲身经历过的,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恰逢春天之时,男男女女就纷至沓来。我就常自己躲在独室里,锁上外门来避开喧嚣。山有名,则游人杂至,就像这样破坏了此地的优美清静。”辛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我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里独自遗憾的说:“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泽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又过了十二年,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圣恩请假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八月上旬到了枞阳,我选择吉日把祖父的灵柩改葬在江宁,于是先察看在桐城的祖先墓地。当时左未生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移居在东乡。我要前往哭奠,就取道白云山,然后返回枞阳。我先到浮山后,算着时间已经很紧张,就相约在某一夜相见,我就招来左未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和尚的住处相会。然后就出发了。白云山距浮山三十里,道路曲折艰难,每逢阴雨天气就道路不通。途中又没有僧舍旅店可以托身住宿,所以我再想前往观赏浮山也是不能了。

与宗六和尚分别后,我忽然回忆起他前面所说的话,想想也不一定对。如果路途遥远地处幽僻并且游玩这有没有可以借助的东西,则它情况自然不为人知,与山有名无名也没有关联。接着又想到楚、蜀、百粤这些地方的山水。和永州、柳州之山水同位名胜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柳子厚经过了那里,于是前去游玩这也就慕名往游了。现在白云山的游人,还不如浮渡山那样人多混杂。这里是被众人纷纷推荐,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地处偏僻,途中有无所借助,所以有辛到达的就少了。既然这样,哪如全然不被人所知,又能常常保有其清静优美,并且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祸患呢?这样看来,宗六和尚说的话无法更改,到底是正确的。

我再到浮山,不是为了游玩啊。也没什么可记的,但这其中的含义却不能埋没,所以就总结了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一并记下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