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笔的名言名句(关于笔的诗句与名言)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5-09 21:39:36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书画的名言佳句

1.【关于书画方面的名言有哪些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回顾自己的经历,感慨良深.前两句是说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冗繁削尽留清瘦”,则说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画到生时是熟时”,则寓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其实就是艺术追求的三个阶段:生、熟、生.他曾有画竹三境界的说辞:“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当然,他这是借用了禅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说.画竹如此,做人难道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么?因此,有人就说,文如人,画亦如人.-----摘录《禅的诗书画》一书。

2.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执笔欲死,运笔欲活。

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3.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

4.跟书画有关的名句

书画: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悟夫所能作也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

故日:画在有法无法间。——潘天寿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清)松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齐白石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齐白石水墨胜处色无功。

——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李可染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古人有:"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

——(宋)郭熙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清)石涛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张彦远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王原祁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关山月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中国古代书法家)王羲之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中国古代画家)顾饱之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中国古代诗人)王维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有余。——(中国古代书法家)颜真卿一位高明的画家,不刻意照抄一个风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就不仅是表面形象,而是实质性的精髓。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仅仅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中国古代画家)华琳"至人无法",非元法也,无法而法,乃为军法。——(中国古代画家)石涛学画所以养性惰,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中国古代画家)王豆自然界之理法,画外之师也。——(中国画家)潘夭寿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中国作家)鲁迅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中国作家)鲁迅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

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中国画家)丰子a尼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是自然和人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自然万象。

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因为他能见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中国古代诗人)苏轼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凡书画当观韵。——(中国古代诗人)黄庭坚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中国古代书法家)苑补之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中国画家)董其昌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古代画家)石涛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

——(中国古代画家)方熏画有初视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人眼似佳,转视无意者。——(中国古代画家)方熏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感情。

——(法国雌塑艺术家)罗丹与其做一个活到一百岁的楚脚画家,倒不如只活到37岁的画家拉斐尔,更合天意。——(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得其形似,则元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中国古代画家)张彦远夫画有六要:一日报,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日墨。

——(中国古代画家)荆浩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中国古代诗人)王维也许在一万幅画中有一幅应该活在人们的赞美之中,一代一代相传,直到消褪、黯淡得难以辨认,或是那画布彻底腐朽。

——(美国作家)霍桑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间,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中国画家)陈衡格对于艺术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

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法国画家)马蒂斯吃透了大自然的主要本质之后,就可以表达它,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不应该过于偏向大自然。

(日本画家)西川佑信如果一位画家要很好地画一个流血的伤口,这个伤口的样子会使我吃。

5.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6.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

再抄一些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关于书法的励志名言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的励志名言。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书法励志名句

1、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2、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3、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4、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5、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6、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7、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8、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9、高三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阶段,它意味着奋斗、拼搏、坚持与恒心。

10、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11、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12、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13、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14、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15、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16、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17、字怕练,马怕骑

18、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19、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20、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书法名言名句推荐

1、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2、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3、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4、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5、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6、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7、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8、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9、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0、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11、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12、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13、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14、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15、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17、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18、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19、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20、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最经典的书法名言

1、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3、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4、一画之间,变欺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唐.孙过庭《书谱》

5、山谷云:凡作书之害,姿媚是其小弊,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矣。清.梁章钜《学字》

6、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诧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也。清.刘熙载《艺概》

7、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8、规矩入巧,乃明神化,出没不穷。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书吟要》

9、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清.梁献《学书论》

10、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萧洒纵横,何拘平正?南宋.姜夔《续书谱》

11、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诤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行书黝纠蟠屈,如龙蛇振动,弋戟森列,自成一家。宋.朱长文《续书断》

12、直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13、苏文忠公曰: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事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清.梁章钜《学字》

14、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北宋.赵构《翰墨志》

15、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揩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6、行书之体,略同于真。“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虞世南《笔髓论》

17、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北宋.苏轼《论书》

18、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郝经《原古录》

19、盖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御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20、以楷法作行则太拘,以草法作行则太纵。

三、关于笔的诗句与名言

1.关于笔的名人名言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兰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尔

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英·莎士比亚

爱是理解的别名。--印度·泰戈尔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爱的颂歌(前书13章4-8节)--哥林多

2.和笔有关的诗词

笔【唐】贯休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手点时难弃,身闲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愿助风骚。笔【唐】李峤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笔【唐】杨收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

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笔【唐】徐寅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肥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

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紫毫笔【唐】白居易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

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

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

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寓笔【唐】司空图年年镊鬓到花飘,依旧花繁鬓易凋。撩乱一场人更恨,春风谁道胜轻飙。

咏宣州笔【唐】耿湋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笔精诗【唐】唐无名氏昔荷蒙恬惠,寻遭仲叔投。夫君不指使,何处觅银钩。

学问从君有,诗书自我传。须知王逸少,名价动千年。

能令音信通千里,解致龙蛇运八行。惆怅江生不相赏,应缘自负好文章。

咏笔二首【唐】徐夤秦代将军欲建功,截龙搜兔助英雄。用多谁念毛皆拔,抛却更嫌心不中。

史氏只应归道直,江淹何独偶灵通。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掷翻从万里戎。

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笔离手【唐】薛涛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戏笔【宋】杨万里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诗: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元•;袁桷《薛涛笺》)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唐•;韩偓《安贫》)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

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毫“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

(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秋毫“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唐•;朱逵《怀素草书歌》)寸毫“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

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霜毫“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银毫“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

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玉兔毫“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

(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毫锥“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翰“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左思《咏史》)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寸翰“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

(魏•;曹植《薤露行》)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

(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栗尾“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诸毛“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退锋郎“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3.关于笔的名句妙语

●笔是思想的舌头(塞万提斯)

●笔杆子已成为号角(朗费罗)

●笔给人带来的创伤是最深的,它能使生者死,死者生---(约·泰勒)

●我宁愿受到晰蜴的恐吓,也不愿受到一枝无情的笔的进攻----(托·富勒)

●在真正的伟人的领导下,笔会比剑更有力量(布尔沃·利顿)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若不是笔帮助了剑,恺撒大帝可能早已被世人遗忘----(亨·沃思)

笔落惊风雨,

4.和笔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1、筹笔驿

唐代: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2、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满江红·翠幕深庭

宋代:吴文英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4、沁园春·孤馆灯青

宋代: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5、王勃故事

宋代:宋祁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