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子原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跪求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5-09 20:56:39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急求《慎子》的白话译文

《慎子·因循》白话译文

天道因循自然就广大,人为地改变它就缩小。所谓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情。人们没有不愿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的,要强求他们改变为自己做事而变成为我做事,那就不可能找到合用的人材。因此,古代帝王对不肯接受俸禄的人,不任用他们做臣子。对于接受俸禄不优厚的人。不要求他们担当艰巨的工作。人们如果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么君主就不选拔任用他们。所以,君主要善于利用人们都尽力为自己做事的特点,不要强求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为我所用的人,这就叫做因循自然,顺应民情。

《慎子·威德》白话译文

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会忽视把东西捆绑好;喜爱婴儿的人,一定不会慢待保姆;经过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的人,一定不会轻视驾御车马的本领。这是因为得到帮助就会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与天地相参,可与鬼神相通,可以遍及万物,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广泛的帮助。

古时候,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职责就少,职责少就容易胜任。所以士人的职位可以世代相继,工匠的职业可以长期不变。各种工匠的子弟不用学习就能做工,这不是他们生来就心灵手巧,而是说他们能经常看到做工的缘故。

《慎子·民杂》白话译文

臣子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君主不要参与具体事务,只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国家政事没有治不好的,治理国家的正确道理就是这样。君主如果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与臣下争着干实事,这是代替臣下担负责任而蒙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享乐。所以说,君主要是喜欢抢在臣下之先干实事,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事,结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如果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就会出来责备君主,这是导致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根源。

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慎子·知忠》白话译文

亡国的君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治理动乱的国家,关键在于任贤使能,而不在于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贤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连君主也会得到恩惠;只靠忠臣统治天下,灾难就会危及整个国家。所以,夏桀使国家灭亡的措施,即使让唐尧使用也不能使国家安存。然而,唐尧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运用无才无德之人的罪名,关键在于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所以,修建庞大皇宫所用的木材,决不是一棵树的材料;纯白的狐皮裘衣,决不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国家的治乱安危、存亡荣辱的形成,也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慎子·德立》白话译文

大臣中有两个官位相同的,国家必定发生混乱。两个大臣官位相同而国家却没有发生混乱的,是因为仗着君主还在位的缘故。正因为依赖君主在位才使国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如果君主失位,国家就必然出现混乱。家中如果确立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如果家中确立了两个地位相同的嫡子而没有出现混乱,是因为仗着父亲还健在的缘故。正因为依赖父亲的健在才使家庭没有发生混乱,如果父亲去世,家庭就必然出现混乱。因此,臣子如果怀疑君主的,国家没有不发生危险的;庶子如果怀疑嫡子的,家庭没有不发生危机的。

《慎子·君人》白话译文

君主如果舍弃法制而以私人的意愿来裁定赏罚的轻重,那么就会造成相同的功劳而受到不同的奖赏,相同的罪过却受到不同的惩罚,这样怨恨就由此产生了。因此,分马用抽签的办法,分田用抓阄的办法,并不是说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比人的智慧高明多少。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排除私心杂念。堵塞怨恨。所以说,君主治理国家要任用法制,而不要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做,那么一切事情都依着法制来决断。君主依法治理国家,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相应的奖赏和处罚,而不把幻想寄托在君主的私人爱好上,因此人们心里就不会产生怨恨,全国上下就会和睦相处。

《慎子·君臣》白话译文

作为贤明的君主,不要听信谣传,要依据法制权术来处理政事,观察得失。不符合法制的言论。不盲目听信;不符合法制的劳作.不算作功劳;没有功劳的亲戚朋友,不委任他们官职。不把官职私自赠送给亲戚朋友,施行法制不遗忘自己所喜欢的人,上下相安无事,只有施行法制才办得到。

二、慎子民杂原文及译文

《慎子民杂》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

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

二、译文

人民杂居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才能,才能各不相同,这是民情。君主是最高的上位者,兼容并蓄统治下民。下面的人才能各不相同,但都是为君主所用的。君主把人民的才能作为自己的资源,完全包容并蓄养人民,不因其能力而取舍。

不设立一种标准来求助于人,所求的东西没有不足的。君主不挑选其下的臣民,所以充足。不挑选其下的臣民,就容易成为臣民的君主。容易成为臣民的君主,就没有人不能容纳;没有人不能容纳,所以臣民多。认为臣民多就称为最高的君主。

《慎子民杂》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

一、《慎子民杂》作者介绍

《慎子民杂》的作者是慎到,慎到是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尊称慎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慎子主张法治,提倡“以法治国”,认为君主应该以法治为手段,治理国家,而不是以个人的意志和感情来治理国家。

二、《慎子民杂》创造背景

《慎子民杂》的创作背景是战国时期,慎到在稷下学宫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慎子民杂》主要探讨了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慎到认为“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君主应该包容并蓄,不因其能力而取舍,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君主也应该不设立一种标准来求助于人,而是通过包容和容纳臣民来成为真正的君主。

三、跪求***慎子***原文***译文

《慎子》年代:战国作者:慎到

原文:

威德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

百姓准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於圣人。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

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踚,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於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於贤者,尊也,尧为匹夫。

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於药,爱赤子者。不慢於保,绝险历远者。不慢於御。

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

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愈於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

书契。所以立公信也,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

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

译文:

天有无限的光明,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黑暗;地有无穷的财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贫穷;圣人具有美好的德行,不必担忧人间存在的危难。天虽然不担忧人间的黑暗,人们开辟门窗,一定会使自己取得光明,那么天就没有事了。

地虽然不担忧人间的贫穷,人们伐木割草,一定会使自己取得财富,那么地就没有事了。圣人虽然不担忧人间的危难,人们都效法于上,亲近于下,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安定,那么圣人就没有事了。

因此,圣人处在上位,能够做到不损害人,却不能使人们不危害自己,那么百姓就要除掉他们的祸害。圣人能够统治天下,是接受了人民的重托,不是自己私自窃取的。百姓对于圣人,是奉养他,而不是靠圣人来养活自己,那幺圣人就没有事了。

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要是让她们穿上兽皮和粗麻布衣,那么看见的人都会马上跑开;要是让她们换上漂亮的细麻布衣,那么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观看。由此看来,则是好看的细麻布衣资助的结果。

美女不穿好看的衣服而穿难看的衣服,就会让人产生嫌恶。背着沉重的东西长途跋涉,走完山谷与原野,跑了十多里路,是因为把东西捆绑在背上的缘故。如果把东西不捆绑好放在背上,就无法走路。

所以,腾蛇趁雾游行,飞龙乘云往来,如果云消雾散,腾蛇、飞龙与蚯蚓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它们失掉了依托的缘故。因此,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肖者,是因为贤人的权力太轻;而不肖者能服从于贤人,是因为贤人的地位尊贵。

唐尧作为普通老百姓,不能指使他的邻家;等到他坐北朝南称王的时候,就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并不能使不肖者服从,而权势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

因此,没有名望的人能决断一切,是由于权重的缘故;弓弩不强而矰射得高,是凭借风势的缘故;自身不贤而命令却能得到推行,是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所以,托负重物跨越高处的人,一定不会忽视把东西捆绑好。

喜爱婴儿的人,一定不会慢待保姆;经过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的人,一定不会轻视驾御车马的本领。这是因为得到帮助就会成功,失去帮助就会失败。古代三王、五伯的德行,可与天地相参,可与鬼神相通,可以遍及万物,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广泛的帮助。

古时候,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工匠不兼做其它事情,事情就不多,事情不多就容易做好。士人不兼任其他官职,职责就少,职责少就容易胜任。所以士人的职位可以世代相继,工匠的职业可以长期不变。

各种工匠的子弟不用学习就能做工,这不是他们生来就心灵手巧,而是说他们能经常看到做工的缘故。现在国家没有长期稳定的政策,官吏没有常久实行的法令,因此国家政治日趋谬误。实行教化虽然很有成效,但各级官吏缺乏且多数不称职。

官吏缺乏又不称职,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匮竭;治理国家的方法匮竭,就会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仰慕渴求贤能智慧的人,那么国家政治的关键就完全操纵在一个人的手中。

古时候,拥立天子而使他尊贵,并不是让天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是说:天下没有一位尊贵的君主,那么国家的法令就行不通,让法令行得通是为了治理好天下。

所以拥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好天下,并不是设置天下来为天子一个人服务;拥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并不是建立国家来为国君一个人服务;设置官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并不是设置官职来为长官个人享乐。

国家的法制虽然还不完善,但还是胜过没有法制,法制可以用来统一人心。用拈阄来分配财物,用抽签来分配马匹,不是说拈阄、抽签是最均平的,而是借用这种公正的方式方法,让那些分得好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感恩戴德。

让那些分得坏东西的人不知道对谁抱怨怀恨,这样来堵塞人们的各种欲望。所以用蓍龟占卜吉凶祸福来确立公正的认识,用秤称量物体轻重来确立公正的标准。

用文书契约来确立公正的信誉,用度量丈量物体的长短来确立公正的审查准则,用法令制度、礼仪典章来确立公正的道义。凡是确立公正的准则,都是为了摒弃私心。

圣明的君主做事论功,一定要凭借聪明才智;确定奖赏和分配财物,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法规;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处,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所以君主的欲望不能错过时机,爱好不能违犯法制,尊贵贤人不能超过亲族辈分,赏赐俸禄不能超过官职爵位。

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和官吏就不会滥用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收财物。

扩展资料:

慎到简介: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物。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