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安徽的传说故事

cbfry5HF6DF cbfry5HF6DF 发表于2024-03-28 13:40:46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我国四大神话故事和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翌射日、嫦娥奔月。

中国文学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女娲补天】

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登基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将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万物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要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共工触山】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后翌射日】

故事内容大致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地上寸草不生。后羿力大无比,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求了射日弓,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寓意是象征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所以太阳也称三足乌)。后来,十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

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选择背荫之处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见九个儿子已死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成功后娶了嫦娥,王母给了他一包成仙的药,但后羿只想和嫦娥在人间长相厮守。后来因为降蒙心怀不轨,嫦娥被迫把这包药吃了,飞落到月亮上成了仙,从此两人分离。此后百姓们开始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牛郎织女】

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孟姜女哭倒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

【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途中,邂逅求学的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义结金兰。二人到杭州拜师,同窗共读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不知她是女子。祝父思女,英台只得回乡。临行前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山伯家贫,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二人凄然而别,立下誓言:生不同衾,死要同穴!后山伯被朝廷沼为县令。然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去山伯墓前祭奠,就在此时,墓碑崩裂,英台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蹁跹飞舞。

【白蛇传】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注释:织女在七夕的时候要渡河,使用喜鹊当做桥,用桥来把织女渡河。

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汉·刘向《列女传》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注释:齐国杞梁战死之后,他的妻子在长城底下哭,哭了十日,长城崩塌了。

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与许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娲补天

百度百科—共工怒触不周山

百度百科—后羿射日

百度百科—嫦娥奔月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二、与黄山有关的传说故事

Ⅰ黄山有什么传说故事_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猴子观海: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拥入了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Ⅱ谁能告诉我一些有关黄山的传说

黄山山名由来:

黄山古称黟山,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到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明皇赦改黟山为黄山。

猴子观海的传说: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拥入了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梦笔生花的传说: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这位不凡之客原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急忙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别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手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梦笔生花”。

仙人晒鞋的传说:排云亭前右侧,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鞋”和“仙人晒靴”,共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宫中间隔着一道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宫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里,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了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Ⅲ黄山有哪些传说

黄山,古代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又称为“黟山”。那么,后来黟山为什么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黄帝又称轩辕氏,是古时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人们养蚕、制造舟车。时光飞逝,黄帝到了老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开垦、禽兽需要驯化等。黄帝为了长生不老,多为百姓办好事,便派浮丘公为他寻找可以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的地方。浮丘公走了3年才回来,告诉黄帝:“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里可以炼丹。”于是,黄帝带领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来到黟山,垒石造屋,又砌炼丹炉,然后去采集炼丹所需的草药。黟山有几十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可轩辕黄帝却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到后来,所备的粮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饥,很多人忍受不了那份苦,偷偷跑走了,最后只剩下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3人。他们经过9年千辛万苦的寻找,才采集齐炼丹所需的草药,又打了一眼井,掘开清冽甘甜的山泉,这才开始炼丹。

3年过去了,原来准备好的柴快要烧完了,仙丹还没炼成,炼丹台附近的树已被砍光,浮丘公和容成子只得到远处去砍柴,黄帝一人看守炉火。

黄帝把最后一块松柴填进了炉膛,浮丘公和容成子还没回来,眼看火势越来越小,一旦熄灭,将前功尽弃。黄帝便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里当柴烧,终于炼成了仙丹。

这时浮丘公和容成子赶了回来,把黄帝的腿从火里救出来。3个人吃了仙丹,果然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黄山了。还传说,在桃花溪中还有他们炼丹时用过的丹井和药臼呢!并且,在黄山的群峰中轩辕峰、浮丘峰和容成峰就是以他们3个的名字命名的。

黄山共有82峰,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面铺展开来,黄山的前海是以三大主峰中的莲花峰和天都峰为主体组成的。

在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是著名的玉屏峰,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黄山绝佳处之称。

玉屏峰前有巨石如平台,左有青狮石、迎客松,右有白象石、送客松、立雪台。登台四眺,景色奇绝。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

玉屏卧佛是花岗岩山体经过自然风化形成的,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它长约数百米,鼻子高耸,眉眼清晰,甚至连头上的螺髻、颈部的喉结也都清晰可辨。

送客松畔是观赏卧佛的最佳处,只见玉屏卧佛头朝莲花峰,脚朝耕云峰,左右有象、狮二石镇守,头顶有金龟侍候,卧姿安详,形态逼真。有当地群众反映,民间早有称玉屏峰为“美人靠”、“睡美人”和“睡观音”等讲法。

天都峰位于玉屏峰南1千米,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为险峻的一座,海拔1.8千米。天都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使人有“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

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位于玉屏峰北,莲花峰峰海拔1.8千米,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宛如初绽的莲花,故名莲花峰。

从莲花岭至莲花峰顶约2千米,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黄山名松及黄山杜鹃。

莲花峰绝顶处方圆丈余,中间有香砂井,置身峰顶,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在万里晴空时,可东望天目山,西望庐山,北望九华山。雨后,纵观八面云海,更为壮观。

在莲花峰和鳌鱼峰中间便是百步云梯。百步云梯是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蹬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十分险峻,走在上面也会让人觉得心惊,那又是谁在这前后数里,杳无人烟的悬崖上开出一条通途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山下住着一个黄善人,终年干着修桥补路,好善乐施的好事。

当时,前山和后山互不相通,就卡在莲花峰和鳌鱼峰之间的这块悬崖上,当地人称它为“断头崖”。

黄善人想在这里开一条路,但是即使出大价钱也雇不到一个帮手,只得自己干了起来。后来,他的善心被救苦救难的乞丐大仙铁拐李知道了,铁拐李有意点化黄善人,于是变成一个年轻美貌的游山女子,假装因迷路来到断头崖前,求黄善人送她出山。

黄善人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开凿这条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一个弱女子葬身在这大山之中啊!

于是他答应护送迷路女子出山,可万万想不到那女子一会儿扭伤了脚,一会儿刺破了皮,硬要黄善人背着她下山。黄善人一句怨言也没有,就将她背下了山。

下山后,铁拐李变回了原来的模样,对黄善人说:“我明天要来

接你上天去,与你同列仙班吧!”可黄善人说:“还不行,我要把这条路修好,才能跟你走!”铁拐李顿时哈哈大笑,笑声未落,铁拐李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黄善人依旧来到山上开路,但奇怪的是好像没费气力似的,一连凿出好几个石级。黄善人直起腰来,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一条又平又阔的石梯已经从山脚直铺到山顶了,铁拐李正笑嘻嘻地迎面走来。黄善人忙说:“仙长留步,容我刻上‘百步云梯铁拐李造’的字样留个纪念,可好?”铁拐李说:“不必,不必!仙不图名!你快跟我走吧!”说着便拉住黄善人的手共同驾云而去。后来,有个游方僧人,见百步云梯扼前后山咽喉之地,猛生恶念,谎称这是他献资营造的,要一切过往行人统统丢买路钱。

于是触犯了佛门清规,玉帝差遣金甲神,一鞭就把他打成了一块石头,人们称之为“老僧入定”。

百步云梯又称“一线天”,从这里通过的时候,仰头只能见一线青天,故称一线天。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看,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

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态各异。每当云雾缭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又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取名“蓬莱三岛”。

下鳌鱼峰便是天海,天海位于黄山前、后、东、西海之中,为黄山之中心位置。

天海为海拔约1.6千米的高山盆地,从光明顶回望,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当周围群峰没在云海之中时,此处却是一片晴空,每当云雾出现,云天一色,巍巍壮观。这里生长160多种植物,四季都有花开,景色非常优美。

Ⅳ安于黄山的故事与传说

黄山的传说:

有一年腊月二十五,玉帝和众神正在观凡,忽然有一位神仙来报:“玉帝,轿前有两个小神求见。”玉帝今日十分高兴,便传二神前来。一位小神来到轿前说道:“当年那弼马温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放走了天马,掌马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群天马收回。

寻到宣化县境内时,发现了他们,当时宣化县还是一片茫茫大海,天马正在兴风作浪,龙太子正在拽一位美女。李天王见状,大喝一声:“龙太子住手,你私自逃出龙宫,残害民女,今日本王特奉玉帝之命,前来处罚你。”李天王一挥手,那一半黄山立即把那三匹天马压在山南。

龙太子现出原形,成了一条小白龙,被压在山北。此时它已能脱化人身,给自己起名“黄伯羊”,周围的居民常看见崖洞里有个影儿,有时像人,有时像羊,洞口常往外冒浓雾,人们就给那个山洞起名为“黄羊洞”。

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黄羊洞口一拉雾,天就下雨,十分灵验。因此,人们每逢干旱就到黄羊洞下烧香,摆供,向黄伯羊祝寿,一祝就下,百祝百准。黄伯羊在山上修行,给周围的百姓造福不小,后来它成仙上了天,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龙马山”改成“黄山”了。

黄山的故事:

排云亭前右侧,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鞋”和“仙人晒靴”,共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

两座道宫中间隔着一道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宫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里,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

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了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

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4)与黄山有关的传说故事扩展阅读:

黄山简介: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黄山景区荣誉:

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荡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黄山代表景点:

四绝三瀑黄山四绝,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三大名瀑:“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

奇松即形态奇特的松树。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卧龙松、麒麟松、连理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

Ⅳ黄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

出自传说。相来传唐太宗率兵30万,源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Ⅵ有关黄山的故事

有关黄山的故事:

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黄山,岛上金版童玉权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宫玉妃太真院。

不久,奉玄宗之命,四处寻觅贵妃阴魂的道士亦风尘仆仆地赶到,并受贵妃之托请玄宗早日来此聚会。

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

(6)与黄山有关的传说故事扩展阅读:

黄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自然之山,还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自古以来,人们游览黄山,建设黄山,歌颂黄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概括起来就是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

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多数呈徽派风格,翘角飞檐、古朴典雅,其中听涛居位于人字瀑前、紫云岩上侧,曾是张学良将军的幽禁之所。

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尽有。字径6米,平字一竖竟长达9.4米,世所罕见。

字体遒劲有力,潇洒自如,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气势磅礴。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

三、安徽的传说故事

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那你知道安徽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安徽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的传说故事篇【1】

在安徽省宿松县郊外有一座高达百米、风景秀美独树一帜的奇山,山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山体俊美,坐落在波浪涛涛的长江里,三面环水,只有一面挨着陆地,方便世人的出入,因此也叫“长江第一关”,在古时地形险要,是兵家必争的风水宝地。此山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如撞钟,北观啸天龙,非常壮观奇特,香火旺盛,不知多少善男信女来此一游,抽得灵签一支,以求得妈祖娘娘的保佑。

此山叫小孤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说,而我最喜欢的是故乡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从前有一位富有的员外,员外夫人早逝,只留下一爱女小姑。小姑天性活泼美丽,又聪明灵巧,深得父亲的宠爱。小姑十三岁那年,员外又娶了一位娇妻柳氏,柳氏本是一风尘女,对员外百般娇嗲,妩媚风情,直哄得员外对她眉开眼笑,疼爱的程度,不亚于对小姑。

柳氏久不生育,表面上对小姑也还不错,但是小姑对她却敬而远之。每天除了吃饭,一家人在桌上相遇,小姑对她以礼相待,剩下时间,小姑总是躲在自己的闺中做女工,有时和丫环梅儿一起出去走走逛逛街市。

小姑闲时无事,好坐在窗户前观看外面的景色,特别是对面一条街市,街市上繁华昌盛,日夜都很热闹,让她常常忘记对母亲的痛苦思念,有时一呆,就是几个时辰,也不觉得疲累。

日子一久,她已养成了这个习惯,却不知楼下时常有一个后生在看她。一个楼上,一个楼下,天天如此,小姑却浑然不知。后生叫达古,住在小姑家的大宅子后面,只是家境一般,与老母相依为命。达古喜欢读书,一边种几亩薄地,虽说不是富贵,但日子也过得算是平静,自从发现小姑喜欢站在窗户前,他也习惯了天天看上几回,一日不瞧上一眼,心里就难受,夜晚也难以入眠。他很想接近小姑,但是人家是员外小姐,自己怎么可能有机会呢?

小姑喜欢在街市上东转转西转转,看到喜爱的什物会买一些回家。小姑特别喜欢吃瓜子,所以常常光顾一些卖瓜子的小摊,差不多都尝遍了,味道也差不多。这天,小姑正走着,看见有一家瓜子摊前挤得人满为患,一时好奇,叫梅儿前去看看。梅儿赶紧上前一瞧,脸色高兴起来,对小姑招了招手,那意思小姑自然懂得是瓜子好吃的意思,这是她们一贯的行为。

小姑等在旁边,好不容易才等得人散尽,方看见瓜子摊前货已经不多了,原来小摊主很会做生意,第一天开张,买一送一,怪不得人都来抢呢。小姑有些失望,正准备走,摊主抬起头,对她一笑,说:“小姐,别走,这里还有上等的货色,不知小姐愿尝否?”

小姑回身一望,吃了一惊,卖瓜子的摊主年轻俊美,一脸英气,全不像别的摊贩风尘仆仆不修边幅的样子。特别是他一双明亮的深眸正牢牢的的盯着自己,那一抹温柔让她心动,两人四眸交错,都红了脸。

小姑轻轻的问:“有什么上等的货色还要藏起来?”

摊主微微一笑,浑厚的声音很磁性:“小姐有所不知,这两包是我挑上等的瓜子单独制成,并且放在玫瑰花里特别浸泡过,加上几种调料味道香浓,清香怡人,吃起来也奇味无穷,这种瓜子我每日只炒两包,留给有缘人,看来小姐就是我今日的有缘人了,对有缘人价格我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卖的是一分快乐心情。”说着,他在筐下面掏出两包瓜子,和别的包装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不同的是用红绳捆扎,红绳绾成蝴蝶结的模样,甚是好看。梅儿不等他递过来,迫不及待的抢过来递给小姑,小姑接过来看了看,也不打开,酡红着脸,转身就走。梅儿赶紧付过钱,撵上心慌意乱的小姐。

安徽的传说故事篇【2】

古井集团的所在地亳州市(古称谯)古井镇,过去称减店集,古名减王店。关于“古井贡酒”的传说,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美丽的故事。

一说:道教始祖李耳,即今天国内外人们所称赞的老子,两千三百年前在减店以杖划地成沟,因系太上老君仙杖所画,地涌仙泉,故减店之水能酿名酒。如今这条“柱杖沟”距离古井集团二里多远,沟内有水,清澈可见游鱼。二说:东汉末年曹操在亳州为汉献帝选妃,献帝见一村姑骑在土墙上,不悦。那村姑原是真人不露相的″清风仙子″,未被献帝选中。“清风仙子”知道献帝昏庸,汉室将倾,遂盛妆而现出绝伦美色,微笑着投入古井之中,自此,井水甘美无比。

再传:减地一姓陶女子八岁父母双亡,只得跟着哥嫂采桑喂蚕。一天忽听杀声四起,原来有一被人追赶,遂把用辘轳筲藏在井中。这被救的,后来把陶女接到宫中,封为减王后,齐心合力治理国家。再后来,减王死了,陶女的泪水把坟地冲成一口井,这口井里的水,就像奶汁一样芳香浓郁,后人便取水造酒……

又传:一千多年以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派大军攻打谯郡,北魏独孤奉命出城迎战,两军对垒,厮杀甚烈,独孤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阵亡。死前,将金锏长戟投入井中。这一带为盐碱地,水味苦涩,只有投戟之井,水质清冽甘爽,矿物质丰富,用来酿酒,酒体饱满,窖香浓郁。

传说与神话弥漫着古井这块神秘的土地。正是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醇厚甘爽的古井贡酒。

安徽的传说故事篇【3】

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今安徽风台县)人,历史上被称为神童。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甘茂,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可秦王听了奸臣的坏话,故意找茬儿要杀甘茂。满朝文武纷纷跪下求情,恳求赦免老宰相。秦王不好推托,就说:“看在众卿的面子上,饶你不死。不过,死罪虽免,处罚难饶,限你三天以内,送上两个公鸡下的蛋和一盏晚上点起来最亮的灯。如不能照办,罪加一等。”其实,秦王还是想治老宰相的罪,故意出了这样的难题。

老宰相说:“谢万岁不斩之恩。”就起身退出宫廷,长吁短叹地回家了。

眨眼间,三天的期限已经过了两天。老宰相饭不思,茶不饮,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两天的工夫,头发全愁白了。

他的小外孙甘罗,见老爷唉声叹气,就缠着问为嘛愁成这个样子?甘茂说:“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一边玩去吧。”甘罗说:“您不是常说‘有志不在年高’吗?老爷,您就说说嘛,俺准给您出个主意。”老宰相经不住甘罗的纠缠,就把秦王出的难题,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末了,他又说:“你小小年纪,能办得了这样的事?”

甘罗想了一会儿,就说:“老爷,这有什么难处,赶明儿,我替你上朝回复秦王。”老宰相说:“胡扯!你想去送死吗?”甘罗不急不躁,附在老爷耳朵上叽咕了一阵子。老宰相说:“好孩子,事已如此,那就这样试试看吧。”www.gs5000.cn

第二天,甘罗代替老爷上朝,到了金銮宝殿,秦王问:“你是何人?”

甘罗答道:“甘茂的外孙甘罗叩见万岁。”

秦王问:“你老爷为何不来?”

甘罗答道:“在家里生孩子。”

“一派胡言!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秦王生气了。

甘罗接过话,说:“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秦王被甘罗说了个愣,一时无言以对。停了一霎,秦王又说:“那盏最亮的灯拿来了吗?”

甘罗说:“这灯要在晚上才好送过来。”

秦王叫甘罗暂时回去,到晚上带灯来见。到了晚上,甘罗空着手到王宫来了。秦王问:“最亮的灯在哪里?”

甘罗指指天上的一轮明月说:“万岁,这就是俺给您送来的最亮的灯。”

秦王生气地说:“那是月亮,怎么说它是灯?欺骗寡人,该当何罪!”

“回万岁,这是天灯,它照耀整个大地,六合之内无处不明。大王威镇四海,德配天地,只有这盏灯,才能使秦国国土到处是明亮的。万岁要最亮的灯,我看没有比它再亮的了。”

甘罗的这番回答,把秦王说笑了,就不经意地说:“这孩子真够个相国的材料。”

“谢万岁封赏。”甘罗赶忙跪下磕头。

秦王后悔自己不该说这样的话。君王口中无戏言,只得任甘罗为相。但是,小小年纪,怎么能掌管国家大事?便派在宰相吕不韦手下,做了辅臣,很少上朝议事。

有一天,秦王又提出了个问题: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要满朝文武对答。回答得好,加官晋爵;回答得不好,就撤职查办,贬为庶民。有个说甘茂坏话的奸臣,升官心切,就找到甘罗,问他该怎么回答。甘罗想:想铲除这个国贼,正愁找不到机会哩,这回他自己找上门来了。于是就对那个奸臣说:“老大人,这很好答,‘茄子高,萝卜低,冬瓜东,西瓜西’嘛。”这个奸贼就是逢迎拍马爬上去的,他一肚子青苔屎,狗屁不通。他认为甘罗说得对,就记在心里。

第二天,群臣来到金銮宝殿,那个奸臣抢先把甘罗说的那套话向秦王说了,秦王一听,就生了气,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却说了几句小孩语,真是地地道道的庸才!要你何用?”秦王要撤他的职,贬为庶民。这么一来,那个奸臣没招了,忙说:“万岁,这是辅相甘罗说的。”秦王就把甘罗传上金銮宝殿,问:“茄子、萝卜、冬瓜、西瓜,这些话出自你口?”

甘罗说:“万岁,这是什么话?臣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

秦王说:“你能回答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吗?”

甘罗随口答道:“君王高,臣子低,文官东,武官西。”

秦王听了点头称赞,满朝文武也都暗暗佩服。甘罗又说:“万岁,这位老大人的回答,是恣意侮辱圣明,谩骂满朝文武,还要嫁祸于人,其罪当斩!”

“再说得明白些。”秦王命令道。

“他把大王比作茄子,把文武百官比作人们常说的‘憨瓜’,还要加害为臣,难道不该斩首示众吗?请万岁裁夺。”甘罗添油加醋,众文武也趁热打铁,把这个奸臣所作所为全都抖搂出来。秦王听了勃然大怒,就下令把这个奸臣斩了。

猜你感兴趣:

1.安徽民间故事传说

2.关于安徽的民间故事

3.有关安丰塘的传说故事

4.安徽亳州的民间故事